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下肢溃疡大致分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和缺血性溃疡(即动脉性溃疡),缺血性溃疡是下肢慢性溃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较高,愈合慢易复发,且好发于中老年人。
一、概念
动脉性溃疡,也称缺血性溃疡,主要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动脉供血不足造成肢体远端缺血缺氧,组织缺血坏死形成溃疡。
如果这种溃疡是由于供血严重不足,使得肢端缺血、坏死,就会导致“截肢率”很高。
二、临床表现
缺血性溃疡好发于足部,轻者表现为发凉、怕冷、行走乏力、酸胀不适;重者出现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夜间痛;创面主要表现为坏死、溃烂,且不易愈合。
缺血性溃疡的早期症状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很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诊治,往往是等病情发展到在休息时也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静息痛)医院就诊,此时肢体缺血更为明显,很容易发展为足趾坏疽、破溃,一旦出现破溃则疼痛更加剧烈。
三、下肢动脉溃疡的病因
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为明显;下肢动脉疾病的其它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栓栓塞、炎症或创伤、囊肿、筋膜室综合征或先天异常。
四、下肢动脉溃疡的高危人群
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四分之一存在下肢动脉疾病;北京60以上的老年人中,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为五分之一。
患下肢动脉的高危人群包括:
1.年龄≥70岁;
2.年龄在50-69岁之间,有吸烟或糖尿病史;
3.年龄50岁,有糖尿病和1项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或糖尿病病史≥10年;
4.劳累相关的腿部不适或缺血性静息痛;
5.下肢脉搏检查异常;
6.确诊的粥样硬性冠状动脉、脑血管或肾动脉疾病。
五、下肢动脉性溃疡的诊断、治疗
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无创血管诊断技术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如:ABI、趾臂指数、节段压力测量、双功超声和运动试验;肢体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显像(MRA)以及选择性有创主动脉和下肢血管造影技术可得到清晰的影像学资料。
到目前为止,血管造影被认为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的策略,包括危险因素控制、抗栓药物治疗、运动锻炼和血管重建。
1)药物治疗:抗凝治疗药物如肝素、华法林、拜瑞妥;溶栓治疗药物如尿激酶、巴曲酶;扩血管药物如罂粟碱、凯时、酚妥拉明;改善微循环药如丹参、银杏液、血塞通等。
2)介入治疗:需据检查和CTA确定病变程度及范围,拟定治疗方案;再行造影进一步明确病变;导丝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植入(可考虑结合或单用:先球扩再支架植入,或者先支架植入再球扩,或者直接植入支架)。也可采用置管溶栓术。
3)手术治疗:对急性动脉栓塞即行动脉取栓术,快,简,好。对无法行介入治疗的病变可采取的方法有: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内膜剥脱加血管成形术、人工血管搭桥术、有继发血栓者,要对远端的血栓取彻底,保持流出道通畅。
4)综合治疗: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发生急性缺血的患者可考虑的方法有:取栓+球扩、取栓+溶栓、取栓+支架植入、取栓+溶栓+二期支架植入。
六、其它注意事项
饮食应采取低热量、低糖及低脂肪性食物,减少食物中的动物脂肪,每日脂肪量小于40g以下。避免吃油炸食品。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如:豆类、水果蔬菜等,以维持血管平滑肌的弹性;多摄取维生素C,可促进伤口愈合,并可预防出血。多摄取水分,因为大量水分可促进循环,增进废物排泄,减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
有些食物是下肢动脉性溃疡的患者绝对不能吃的,辣椒等辛辣食物会使炎症扩散,细菌感染扩散。羊肉、大蒜等使溃疡不易愈合,海腥海鲜这类发物在溃疡初起也不宜食用。油炸、烧烤、高脂肪食物会加重病情。
平时休息和睡觉时,建议抬高床头以利于血液流向下肢,从而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病情较轻的病人只需定期坐起,将脚踏在地板上便可。
注意下肢保暖,天冷时外出应穿毛袜。绝对不可直接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用烫水泡脚,个人引起重视,配合医生护士积极治疗。
总之,下肢缺血性疾病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之前必须明确病因以及血管狭窄闭塞的程度,对于中重度的缺血应尽早采用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恢复血供,然后配合药物治疗。切不可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下肢缺血性溃疡、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后果。
作者/孙宁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