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病例
01
病史介绍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22岁,以“头痛7天”为主诉入院,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对答切题。高级智能未见异常,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5级。颈稍强直。双侧指鼻试验稳准,快速轮替试验正常,双侧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阴性。无不自主运动,步态正常,走"一"字稳。病理征未引出。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D-二聚体0.6mg/L(增高,正常范围0-0.3mg/L),腰穿压力mmH2O,易栓症指标和风湿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02
术前影像学检查
头MRI评估提示:左侧橫窦、乙状窦走形区异常信号,考虑为血栓(见下图1)。
图1.头MRI检查(T1-FlAIR、T2-FlAIR、TOF-MRA、3D-MRV)
给予达比加群mg/BID/PO、脱水、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头痛仍逐渐加重并伴意识水平下降,治疗5天后复查静脉窦高分辨磁共振提示:左侧横窦、上矢状窦内血栓,左侧横窦内血栓量较前增加,见图2。腰穿压力mmH2O,请我科会诊后,转我科治疗。
图2.静脉窦高分辨磁共振(T1、T2-FlAIR、3D-MRV、动态增强序列、静脉窦高分辨序列)
03
病变分析及手术预案
颅内静脉窦血栓好发于产褥期妇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该患者系青年男性,未发现明确病因,但是结合病史、D-二聚体增高、腰穿压力增高和典型的影像学检查,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明确,给予抗凝及其他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考虑采取血管内治疗。
高分辨磁共振显示目前的血栓仍较为新鲜且负荷量大,3D-MRV显示颅内皮层静脉开放而上矢状窦后部和左侧横窦闭塞,单纯全身抗凝治疗静脉窦内大量血栓难以接触到药物。手术计划采取颅内大口径抽吸导管配合负压泵抽栓必要时结合支架取栓,术后计划给予尿激酶持续溶栓。
04
器械选择
动脉造影:
5F动脉鞘
5F单弯导管
静脉系统:
8F鞘管
8F导引导管
6F中天天巡远端通路导管(远端内径0.)
中天血栓抽吸泵
Rebar27微导管
05
手术过程
1.股动脉入路动脉造影显示上矢状窦后部和左侧横窦不显影,静脉期显影延迟,皮层静脉开放并明显增粗;股静脉入路超选颅内静脉,微导丝和微导管引导中天天巡导管超选颅内静脉窦造影显示上矢状窦后部和左侧横窦内血栓影。
图3.脑血管造影(正位颈内动脉造影、侧位颈内动脉造影、正位横窦造影、侧位上矢状窦造影)
2.中天天巡导管到位后撤出微导丝和微导管,开启负压泵,轻轻推拉中天天巡导管,使导管头端在血栓内缓慢往复移动(见动态图4、5),多次重复上述操作,抽吸出大量新鲜血栓,过滤后大约17ml。
图4
图5
3.在静脉窦内造影显示血栓负荷量明显减少,静脉窦再通,再次动脉造影显示静脉窦内血流恢复,窦内血流稍慢,见图6。
图6.脑血管造影(正位上矢状窦造影、正位横窦造影、正位颈内动脉造影、侧位颈内动脉造影)
4.静脉窦内正向血流恢复,静脉窦内留置两根Echelon10微导管持续尿激酶溶栓,头端分别在上矢状窦和左侧横窦,造影确定位置,见图7。
图7.留置两根溶栓微导管
5.术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经两根溶栓微导管分别给予50万单位/天尿激酶持续泵入,经导引导管给予U肝素/天持续泵入,持续6天。
06
术后随访
1.患者术后第2天意识恢复正常,并诉头痛减轻,第3天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见动态图8。
图8.复查头颅CT
2.术后第6天复查动脉造影,计划必要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显示静脉窦内血栓完全消失(动图9、10),遂拔出导管和鞘管。
图9
图10
3.溶栓结束后改为华法林口服(INR控制到2.0-3.0),计划用药1年,嘱3月后复查MRV。
病例小结
中天天巡导管的头端设计具备双重优势:柔软段可以减少对血管壁损伤;短尺寸显影环可以有效抗吸扁。
中天天巡导管在迂曲的血管条件下,良好的推送性及抗折性使之能轻松到达远端血管。
中天天巡导管多节段设计可以有效提供支撑性和推送性。
中天天巡导管与配套的负压抽吸泵相结合,对于降低血栓逃逸的概率有明显的效果,同时配套有血栓过滤装置,能实现可视化取栓。
对于血栓形成时间较短,血栓负荷量大的患者可以采用大口径导管配合专用负压抽吸泵治疗,相对于支架拉栓手术时间缩短,患者耐受性较好。
专家介绍
韩凯昊
医院
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从事脑血管病诊疗工作5年,河南省脑卒中防控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发表SCI论文5篇。
专家介绍
徐浩文
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神经病学博士,影像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对脑血管临床及介入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脑血管病诊断,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和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研究80岁以上高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评估;在国内率先报道静脉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研究;国内最早报道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郑州市科技局科研等项目资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