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是栓塞最为常见的后遗症,这与皮肤深层的操作有关,可随时间逐渐变淡,症状较轻者几可不见,严重者可能留有终生印记(图4-e、图4-)。
瘢痕
若出现了皮肤全层的损伤,多少会留下轻重不一的癜痕(图4-),瘢痕一旦形成,只可能萎缩、变淡或变得不明显,而不能消失。
任何治疗方法都不可能让疲痕消失!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多见于颞部、眶上动脉及滑车动脉的栓塞后,与玻尿酸栓子逆流或压迫堵住静脉有关,经热敷理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图4-)。
图4-颞部栓塞后形成的静脉曲张(溶解后半个月)
脱发
颞部栓塞以及眶上动脉栓塞都可能造成局部毛囊营养不良、坏死,从而形成秃发(图4-a、b),与动脉血供不足或局部较长时间压迫导致毛囊坏死有关,可观察3~6个月,若仍无毛发生长,即可诊断为毛囊坏死,只能通过毛发移植来治疗(图4-)。
器官残缺
常见于鼻部栓塞后鼻翼的坏死、残缺(图4-)。栓塞后导致失明,也可视为器官残缺(图4-)。
栓塞的后失明(图4-)解剖学机制
o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由主动脉弓处发出,在平甲状软骨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图4-)。颈外动脉供应口腔颌面部及硬脑膜,颈内动脉供应脑和眼球。
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有:面动脉,颞浅动脉(顶支、额支、面横动脉),上颌动脉(眶下动脉、额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以及咽升动脉。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系统与颈外动脉系统存在着一些交通支互相连接(图4-),因此颈外动脉的栓塞可经顺流和(或)逆流进入颈内动脉中,并引起栓塞失明或脑梗。
o眼球的动脉系统
眼球的血液来自眼动脉分出的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图4-)。
视网膜中央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眶内段的分支,在眼球后10~12mm处穿入视神经中央,前行至视盘穿出,分为鼻上动脉、鼻下动脉、颞上动脉、颞下动脉,然后又分成若干小支,分布于视网膜直达锯齿缘,以营养视网膜内的5层组织,*斑部中心凹陷无血管分布,而由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供应营养。
视网膜中央动脉属终末动脉,没有侧支吻合,临床上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即造成相应区域的视网膜缺血,以致视功能丧失。
视网膜静脉与动脉分布一致,动脉颜色较红,管径较细;静脉颜色较暗,管径较祖,两者之比约为2:3。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唯一可用检眼镜直视观察到的血管,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判断病情。
睫状动脉
睫状动脉营养除视网膜内5层与部分视神经以外的整个眼球,睫状动脉包括:
睫后短动脉:自视神经周围穿入巩膜,在脉络膜内逐级分支,以营养脉络膜与视网膜的外5层组织。睫后长动脉:于视神经的鼻侧与颞侧穿入巩膜,在巩膜上与脉络膜之间到达睫状体部,与睫状前动脉吻合,形成虹膜大环,营养虹膜与睫状体,并有返支向后,与后短动脉吻合,营养脉络膜的前部。
睫前动脉:由眼直肌的动脉在肌腱止端处分支,较小的巩膜上支前行至角膜缘,组成角膜缘血管网,并发出小支至前部球结膜,称为结膜前动脉;小的巩膜内支,穿过巩膜,终止在输淋氏管周围;大的穿通支距角膜缘3~5mm,垂直穿过巩膜的脉络膜上腔,到达睫状体,参与组成虹膜大环。
o眼球的静脉系统
视网膜中央静脉
与视网膜动脉伴行,收集视网膜内层的静脉血液回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裂入海绵窦。少数可不经眼上静脉直接进入海绵窦。
涡静脉
涡静脉有4~6条,收集部分虹膜、睫状体和全部脉络膜血液,于眼球赤道部后方穿出巩膜,经眼上、下静脉进入海绵窦。
睫状前静脉
收集虹膜、睫状体和巩膜的血液,经眼上、下静脉进入海绵窦。
o交通支
眼周有丰富的交通支,包括来自颈内动脉分支的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内眦动脉、面动脉额支和颞支以及与鼻背动脉相互吻合形成的血管网(图4-)。
滑车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末支,从骨性眶的内上角与滑车上神经一同穿出眶隔,分布于额部浅层组织内,营养皮肤、肌肉和骨膜,并与眶上动脉和对侧滑车上动脉有较多的交通支。
颞浅动脉额支是颞浅动脉分支之一,自耳屏上方由颞浅动脉发出,向前走行经颞部到达额部;在额部额支向前下发出额眶支,其终末支与滑车上动脉吻合。此外,额支还发出分支穿过额肌,与眶上动脉深支吻合。
理论上讲,凡是玻尿酸动脉栓塞,均有顺流转移的现象出现,最为严重的是经眼动脉转移至眼内的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或睫状血管系统,均可引起失明(图4-)。
图4-眼部及眼周的血管,蓝色标记的动脉与栓塞失明有关,红色标记的血管一旦栓塞可经交通支进入眼内,堵塞蓝色标记的血管,并引起失明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