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随着面部注射填充的操作越来越普遍,与血管有关的问题,如栓塞导致的皮肤坏死,甚至失明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对血管走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面部血管不仅包含动脉,还包括静脉以及其分支,且面部血管并不遵循特定的模式,个体差异性极大。
注射操作均在盲视下进行,因此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开每一根血管!
若对血管的分布与走行有足够的了解,能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大大提高注射的安全性。
颅面骨的体表标志
·35个面部解剖的体表标志
人的面部有35个解剖体表标志(图1-59)。
图1-59人体面部的35个体表标志。a正面观,b斜侧面观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You-JinChoi.Allrightsreserved)
图1-60识别眶上切迹(或孔)、眶下孔和颏孔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Hee-JinKimand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颅骨的体表标志
务必要先熟悉颅骨的孔洞,此为重要血管、神经出口的标志。
额切迹和眶上孔
额切迹在眼睛内侧沿眶上缘近眉间处可以触及,眶上孔在额切迹偏外侧可以触及。滑车上动脉和滑车上神经通过额切迹,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通过眶上孔。
眶下孔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与鼻翼连线的上1/3,瞳孔和颏孔垂线内侧(图1-60)。眶下动脉和眶下神经从眶下孔穿出。
额孔
颏孔通常与眶下孔位于同一垂直线上,该垂线向下延伸至口角联合下方2cm处,即为额孔,颏神经从额孔穿出(图1-60)。
·表面解剖
表面解剖(图1-61)。
图1-61面部的主要解剖标志。a正面观,b侧面观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面部肌肉的运动及褶皱形成
面部的表情肌参与了面部表情以及皱纹的形成(图1-62)。
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
(1)肌肉由止点向起点收缩,从而产生面部的表情和皱纹。因此,有必要了解每一块肌肉的运动矢量方向及其功能。
(2)所有的皱纹(或沟)均与肌肉的收缩方向垂直。
(3)肌纤维相互交叉的情况很多见,有时多块肌肉可参与同一个面部表情,即面部表情并非由单独的一块肌肉收缩而形成。
(4)并非所有的肌肉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有时可有3~4层肌肉叠层,肌肉所在的深度决定了注射的深度。
肌肉的大小和位置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有些人的皱眉肌较厚,而有些人的降口角肌范围较大,因此需要学会通过观察患者的各种面部表情,来推测每块肌肉的强度及面积。
·头面部的血供(图1-48)头、面部血供主要来自颈总动脉。
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起自头臂干;另一侧的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分别起自主动脉弓。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甲状软骨的水平线,可触及颈总动脉的搏动。
皮肤等表浅组织的血供则由相应部位的动脉分支来提供,如来源于颈外动脉的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的面部分支,以及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滑车下动脉等(图1-49、图1-50),这些动脉都伴随着相应的感觉神经。
图1-48面部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及走行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1、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通过颈动脉管进入颅中窝,为大脑供血,一部分进入眶区到达眶上内侧,为眼部、眶周以及泪腺供血。
颈内动脉在入脑前除眼动脉之外,并没有其他分支(图1-49)。
2、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起自颈总动脉的动脉鞘区,共有8个分支,在起始处位于颈内动脉的前方和内侧,但在上升时则位于其外侧(图1-49)。
图1-49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眼动脉的面部分支(图1-50)1、眶上动脉
眶上动脉与眶上静脉同行,起自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供应上睑、额部和头皮区域的血供。
图1-50a、b眼动脉在眶周的分布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Hee-JinKimand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2、滑车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比眶上动脉更靠近内侧,供应上脸、额部和头皮区域的血供。
3、鼻背动脉
鼻背动脉起自眼眶内眦,与滑车下动脉一同供应上脸内侧部、泪囊和鼻背的血供。
4、泪腺动脉
泪腺动脉是眼动脉最后、最小的分支,起自眶上缘外侧,供应上睑外侧的血供。
5、外鼻动脉
外鼻动脉通过鼻骨和鼻软骨的连接处,供应鼻骨下方外鼻过渡区的血供。眼动脉的分支与玻尿酸注射后栓塞而导致的失明密切相关。
上颌动脉的面部分支(图1-51)1、眶下动脉
眶下动脉从眼眶下的眶下孔穿出,分支成下睑支、鼻支和上唇支。
2、颧动脉
颧动脉的2个分支,颧面支和额颞支均沿着眶外侧壁的额管走行。
颧面支从额面孔穿出,供应颧部和颊部皮肤的血供;颧颞支从颧颞孔穿出,供应颞部皮肤的血供。
3、颊动脉
颊动脉在下颌支与咬肌之间的肌肉内走行,分布于面颊表面,供应颊侧的皮肤和黏膜层以及颊侧的磨牙牙龈的血供。
4、颏动脉
颏动脉由下颌管内的下牙槽动脉分支而来,与颏神经一同从须孔穿出,供。
·面动脉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蜿蜒穿过角前切迹,经过咬肌前方,曲折走行至鼻根和眉间。
已知面动脉走行于近面中部,并发出下唇动脉、上唇动脉、侧鼻动脉,最后终止于角动脉(图1-52),负责大部分面部的血供。
图1-52理想的面动脉走行路径,此图存在不少争议,且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
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存在如此规则的走行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大约只有36.3%的韩国人的面动脉是一直走行到角动脉的,在其他种族中,日本人约为12%,土耳其人约为22%,只有4%的法国人半面部可观察到有角动脉,然而同为白种人的英国人却为68%。
但有一点很明确,面动脉走行于“眼眶的角动脉”是错误的观点(图1-52)。
只有30%的人可以观察到面动脉是对称的,面动脉血供不足的区域由颞浅动脉分支(面横动脉、匪上动脉、滑车上动脉)、眼动脉分支以及上颌动脉分支(眶下动脉、颏动脉)额外供血,有时对侧的面部动脉也可为这些区域提供血供。
1、面动脉分支
上下唇分支
面动脉斜向上走行至口角,分出上唇动脉提供上唇的血供,下唇动脉提供下唇的血供。
鼻翼下支
鼻翼下支从面动脉分出后,紧靠鼻翼走行至鼻小柱,与上唇动脉的鼻小柱分支合并,形成一条贯穿鼻小柱至鼻尖的动脉。
鼻外侧支
鼻外侧支从外侧至鼻翼,沿鼻外侧走行,与眶下动脉的鼻支及眼动脉的外鼻支相延续,提供鼻翼的血供。
角动脉
角动脉是面动脉的终末端,又名内此动脉。从鼻外侧分支后向上走行至眼角,终止于内眦区,然后分支到眼睑内侧和鼻部。
2、面动脉的典型分布模式
面动脉有下唇、上唇、鼻翼下和鼻翼外4个分支,这些分支的走向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图1-53)。
图1-53a面动脉I型:鼻唇沟型(51.8%)
图1-53b面动脉Ⅱ型:鼻唇沟型伴眶下型(29.6%)
图1-53c面动脉Ⅲ型:额型(18.6%)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颞浅动脉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末支,自侧面部颞下颌关节与耳朵之间穿出,向上走行至头皮。
颞浅动脉与耳颞神经相伴沿头部外侧走行,于额弓下1cm处分支出面横动脉,面横动脉向前走行,与面动脉分支合并,为腮腺和面颊提供血供。
颞浅动脉继续向上走行,于颧弓上缘2~3cm处分出额支和顶支(图1-54)。
额支较为粗大,有1个分支(94.8%)或2个分支(5.2%)的情况,经额肌外侧缘斜向走行,为该区域提供血供,额支在前上方与眼动脉分出的额支相吻合。此解剖结构与栓塞后导致失明相关。
顶支向后与耳后动脉和枕动脉相吻合。此解剖结构与栓塞后导致脱发相关。另外,额肌与顶支亦通过一些小血管相互吻合,故一旦出现玻尿酸栓塞,可能出现大范围扩散。
图1-54a、b颞浅动脉额支和顶支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Hee-JinKimand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面静脉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多数情况下与面动脉相伴行,但走行方向正好与之相反,在眼眶、额部、头皮和上睑区域走行于眼上静脉之上,上唇、鼻外侧处与下脸静脉汇入眶下静脉,进入颞下区和翼丛。
面静脉相比面动脉,反向弯曲要少,但存在着更大的个体差异(图1-55)。
图1-55面静脉的一般走行以及与面部肌肉的位置关系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1、内眦间静脉
内眦间静脉是由眼角处的眶上静脉和滑车上静脉汇合而成的,有两个不同的分支,一支进入眼眶继续向上至眼静脉,另外一支在面部表浅向下走行,称为面静脉(图1-56a)。
图1-56a内毗间静脉,b鼻根和眉间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Hee-JinKim.Allrightsreserved)
约有71%的病例,可在眉间皮下看到内眦间静脉;约有63.4%的病例显示,内眦间静脉沿双侧内眦连线走行(图1-56a);还有7.3%的病例显示,内眦间静脉走行要低于内眦连线,走行于皮下浅层(图1-56b、图1-57、图1-58),而非降眉肌内。
图1-57a内眦静脉(ICV)位于鼻根和眉间的皮下组织内,b超声波检查的影像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Hee-JinKimandKwan-HyunYoun.Allrightsreserved)
图1-58内此静脉的3种类型。aI型,位于眉间;bIⅡa型,位于内眦连线之上;cIⅡb型,位于内眦连线之下
(PublishedwithkindpermissionofCHee-JinKimandKwan-HyunYoun.Alrightsreserved)
2、面静脉
面静脉斜向后下方走行至下颌角,接收面部众多血管的静脉回流。
3、外鼻静脉
外鼻静脉起自鼻外侧,与眶下静脉分支相连接。
4、面深静脉
面深静脉与面部深层的翼丛相连接。
5、唇静脉
唇静脉起自上、下唇,上唇静脉与眶下静脉相连接,下唇静脉与须静脉相连接,继续向下沿角前切迹走行至颈部。
6、下颌后静脉
下颌后静脉向下走行,与腮腺的分支汇合,从腮腺下缘穿出。
7、频浅静脉
颗浅静脉接收头外侧静脉的分支,在耳前向下走行并进入腮腺,并与颞部下方腮腺内的上颌静脉汇合。
8、静脉的连接
由于面静脉缺乏瓣膜,且连接的分支相对较少,因此每个连接点都相对比较重要。
面静脉与角静脉的连接
来自内毗的静脉血,流至面静脉,再向下至颈部,或通过眼上静脉到达眼眶。
面静脉通过角静脉,直接与眼上静脉连接,然后再汇入海绵窦,此处的血流速度非常缓慢。
翼从和海绵窦间的连接
来自面动脉的静脉血流向面深静脉,再进入颞区下的翼丛,在颅内与海绵窦相连接。
观看医美视频
长按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