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可怕7岁女孩心脏遭细菌啃噬,武汉医生修
TUhjnbcbe - 2024/12/23 15:53:00

楚天都市报7月14日讯(记者刘迅通讯员薛源)7岁女孩晴晴(化名)自幼患有先天性心脏缺损,因一直未治疗引来细菌盘踞并“啃噬”心脏,来势汹汹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让年轻的生命岌岌可危。医院心胸外科专家手术修复被细菌“啃”坏的“心门”,挽回孩子一命。7月13日,逃过一劫的晴晴出院回家。

心脏遭细菌“啃噬”病情凶险

7岁女孩晴晴来自荆州,一双眼睛格外灵气动人,平时总爱咧着嘴露出两颗小虎牙。今年5月底,晴晴感到身体乏力,但父母见她没发烧、咳嗽,便没太在意。但没过几天,晴晴病情突然加重,不仅反复发烧、颜面部水肿,还出现全身无力、呼吸急促,医院。当地医生判断,晴晴是呼吸、心力衰竭合并肺部重度感染,情况十分危急,建议她尽快转院。

很快,晴晴转到医院治疗。进一步检查发现,晴晴心脏明显能听到杂音,心脏彩超提示,她患有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右心房增大,三尖瓣关闭不全,而且在心脏三尖瓣处还附着大量细菌赘生物。医生判断,孩子是因反复感染,又合并心脏室间隔缺损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十分凶险,晴晴被收治进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室。

抗感染治疗期间,医生发现晴晴心脏内的赘生物仍在增大。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造成生命危险,必须尽快手术清除。为了保证术后恢复顺利,医生一边治疗改善基础状态,一边积极准备,随时进行心脏手术。

修复“心门”女孩重获新生

经过近5周的抗感染治疗,晴晴感染得到控制。6月25日,该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皮名安主刀为她手术。

术中打开心脏一看,晴晴的主动脉瓣脱垂、三尖瓣隔瓣和后瓣有大量赘生物,这些细菌几乎“吃”掉了心脏的三尖瓣膜。皮名安主任解释,心脏的四个瓣膜如同一个个“单向活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而晴晴的情况,就好像心脏的四扇门坏了两扇,关不紧、合不拢。”

传统的方法是将坏掉的“门”换掉,利用人工瓣膜置换自身损毁的瓣膜,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带来了问题。“晴晴只有7岁,置换人工瓣膜后需要长期服抗凝药物,而且长期服药后会有并发症。”皮名安表示,对晴晴来说,修复三尖瓣膜是最好的方案,既可以避免长期抗凝治疗,也减少了再次感染的风险。

然而晴晴的瓣膜损坏严重,瓣膜修复术对主刀医生技术要求十分高。皮名安带领专家团队为晴晴切除赘生物,进行三尖瓣成形、室间隔和房间隔修补,手术成功。

晴晴在进入心胸外科监护室后第二天便撤除了呼吸机。复查结果显示心脏畸形矫治效果满意,各脏器功能恢复良好。在治疗之余,护士们特意给她编了“丸子头”方便日常护理,还为她翻身拍背促进肺部康复,为她诵读爸妈写来的“鼓励信”缓解分离性焦虑。晴晴终于度过了难关,术后恢复情况良好,7月13日出院。

先心患儿一定要及时就诊

谈起孩子的病情,父母后悔不迭。原来,晴晴出生后不久就查出患有室间隔缺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心脏缺损不大,一直拖着没有治疗。平素孩子身体也十分健康,渐渐便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皮名安主任指出,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细菌引起,可能导致患者反复发热、咳嗽、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功能衰竭。先心病患儿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发人群。正常的心内膜和瓣膜非常光滑,一般不会附着细菌,因为晴晴心脏有缺损,非常容易受到细菌感染,细菌附着在瓣膜上,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了赘生物,最终引起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皮名安主任指出,孩子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后,有家长心怀侥幸,希望孩子能够自愈,而不是第一时间给孩子治疗,往往延误孩子病情。他提醒家长,如果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应该及早就医,防止把小病拖成大病。

1
查看完整版本: 可怕7岁女孩心脏遭细菌啃噬,武汉医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