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药理小课堂十一血液系统药物
TUhjnbcbe - 2024/10/27 16:40:00

血液概述

定义: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

功能

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

排泄废物

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

特点

A.占体重8-9%,-mL,pH7.35-7.45

B.血浆(无形成分)+血细胞(有形成分)

Fig1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抗贫血药

1.贫血:单位体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

蛋白低于正常

2.贫血的类型

缺铁性贫血:铁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障碍,难以治疗

铁制剂

代表药物: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

药理作用

参与合成红细胞

临床应用

缺铁性贫血

不良反应

1.口服以胃肠反应多见,饭后服可减轻

2.肌注可致局部刺激疼痛

3.过量可致铁中毒,心衰、休克等

维生素类

代表药物:叶酸维生素B12

药理作用

1.叶酸和维生素B12共同促进红细胞的生长和成熟缺乏导致红细胞成长障碍,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

2.维生素B12还可维持有鞘神经功能的完整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需注射

2.维生素B12可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等神经疾患

第二节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促凝血药: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止血

代表药物:维生素K

药理作用

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临床应用

1.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各种出血

2.梗阻性黄疸、胆瘦,慢性腹泻所致出血

3.早产儿、新生儿出血

4.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作适当补充

5.香豆素类、水杨酸纳等所致出血

6.解痉止痛作用:肌注缓解胆石症等绞痛

不良反应

K3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高铁血红蛋白症。

抗凝血药:干扰凝血过程的某些环节

代表药物:肝素

药理作用

1.抗凝血:增强抗凝血酶囚的抗凝活性,加速对凝血酶及凝血因子的灭活。

2.抗凝特点:

①仅注射给药有效

②体内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③作用强、快、短。

Fig2血栓形成初期

临床应用

1.防治血栓检塞性疾病,如心血管手术时的栓塞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治疗:避免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防止继发性出血

3.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体内外抗凝

不良反应

1.剂量过大易引起自发性出血,用鱼精蛋白对抗

2.偶见过敏反应

3.部分患者出现短暂性血小板减少症

4.孕妇应用可致早产或死胎

第三节促纤维蛋白溶解药

代表药物:链激酶(溶栓酶)

药理作用

抗凝血: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临床应用

急性血栓栓塞疾病,如心梗、肺栓塞等

不良反应

1.出血2.抗原性

代表药物:尿激酶

药理作用

抗凝血: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临床应用

1.防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心梗等

2.眼科用于视网膜动脉或静脉栓塞等

不良反应

1.出血2.眼部刺激

第四节抗血小板药

代表药物:双嘧达莫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分泌功能

临床应用

防治血栓生成,与阿司匹林合用效果好

代表药物:前列环素

药理作用:

1.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分泌功能

2.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

第五节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升高自细胞药物

代表药物:维生素B4

1.核酸的组成成分,在体内参与DNA和RNA的合成,当白细胞缺乏时,可促进其再生

2.用于白细胞减少症,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尤其是肿瘤化疗,放疗以及苯中毒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造血生长因子

代表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促进中性粒细胞成熟和释放,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

及吞噬功能

2.用于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第六节血容量扩充剂

代表药物:右旋糖酐

为高分子葡萄糖的聚合物,根据分子量的多少分为

中分子量(,右旋糖酐70)

低分子量(,右旋糖酐40)

小分子量(,右旋糖酐10)

大量失血或失血浆可引起血容量降低,导致休克

药理作用

1.中、低分子量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用于低血容量休克

2.低、小分子量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用于休克和栓塞疾病

第七节酸碱平衡调节药

代表药物:碳酸氢纳

1.增加体内碱储备,纠正代谢性酸血症

2.代谢性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

代表药物:乳酸纳

纠正代谢性酸血症

本章复习归纳:

了解血液系统药物分类,熟悉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抗凝血药物的临床应用;

下一章:肾上腺及皮质激素类药物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蔷薇药理与您共同成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理小课堂十一血液系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