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平顶山晚报」
历经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平医院(医院)医学影像科围绕着人才强科、技术兴科、服务立科的三大发展战略,成功建立了鹰城医学影像的优势中心。今年,随着搭载了魔毯(MAGIC)线圈的3.0T定量图谱磁共振调试上线,总医院医学影像科站在平顶山市临床重点专科的高起点上,凭借优势技术再次大放异彩。
A
定量图谱磁共振:体内“扫雷”清晰、快速
定量图谱磁共振采用创新的DST环绕磁共振系统,配备全新研发的魔毯线圈,可对患者全身进行清晰、快速、深度扫描。“重器”落户仅半年来,总医院已经开展了包括扩散波普成像、神经根成像、颅脑神经成像、全身类PET成像等16项技术,为普外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脑卒中筛查、肿瘤定性筛查等临床科室提供了不可比拟的影像诊断依据。
据该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陈新晖介绍,定量图谱磁共振可在2分30秒内完成传统磁共振需要4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扫描,一次成像中提供至少6个不同的对比度,通过一次扫描可形成原来需要5至6次扫描实现的图像信息,解决不同患者参数不一的问题。定量图谱不仅可以看形态,还具有定量标准,这种数据对于多系统的早期病变诊断非常有益。
此外,针对肿瘤等体积较小、位于体内深处病变的影像检查,定量图谱磁共振运用极速高清动态增强、小视野高清弥散成像等技术,可以高清、快速地抓取相关信息,并像放大镜一样,针对局部脏器显示病灶位置和范围,大幅提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肿瘤诊断提供了全新方式。
B
毫厘间辨病:医学影像让“临床的眼睛”看得更准
影像医学在现代医学中被誉为“临床医生的眼睛”。早在多年前,总医院刚刚建成普通放射专业时,影像就发挥出诊断治疗的“眼睛”优势。
早期筛查是防治肺癌的重要手段。医院医学影像科CT专业,科室开展的低剂量螺旋CT早早地应用于45岁以上干部职工肺癌的筛查。近年来,总医院开展的低剂量螺旋CT检查惠及万余高危人群,为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提供了“金标准”。
陈新晖说,低剂量螺旋CT为“肺癌诊断”开启了新大门,而核磁共振类PET技术则为全身肿瘤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TNM分期及疗效随诊等开启了“新征程”。年,总医院核磁共振室投入使用的类PET技术,是目前最前沿的核磁共振技术。该技术能够展开一次性全身大范围扫描,大大提高了病变组织尤其是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出率。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拥有4台磁共振成像系统、7台CT、4台DR摄影系统、1台数字胃肠机、1台口腔曲面全景机、1台乳腺钼靶机、2台床旁移动DR及数字化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等国内一流先进设备,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建成了集综合影像诊断和放射介入诊疗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科室。
数十年的砥砺前行,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以其毫厘间的精准诊疗为众多临床治疗从“有迹可循”变得“更直观”“更精准”“更安全”,让临床医生的“眼睛”越看越准。
在急救绿色通道中,增强CT是急危重症患者明确诊断的“救命稻草”。除冠脉CTA,增强CT还应用于神经系统(如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内病变性质分析等)、循环系统(如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成像、大动脉破裂等)、呼吸系统(如肺动脉栓塞、肺部结节分析等)、消化系统(如外伤肝脏、脾脏破裂、肿瘤定性等)、泌尿系统(如脏器挫伤、肿瘤分析等)急危重症的诊断。
家住卫医院医学影像科的感触很深。今年初,63岁的刘女士医院。在急救车上,她的心电图提示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后,患者的冠脉CTA影像却给出了不同的诊断,在对比剂的强化显示下,她的冠状动脉仅轻微狭窄,不是急性心梗症状,需要排查主动脉和肺动脉。在医学影像的助力下,医生快速锁定了疾病元凶——肺动脉栓塞。随即,心内科、导管室、胸外科等科室快速投入救援,致死率高达80%的肺动脉栓塞在第一时间被确诊施救,刘女士转危为安。
每一个生命与死神的较量,医院综合实力的一次考验。在验证综合实力的过程中,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为患者救治交上了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