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的血管都会产生斑块。一般而言,随着年龄增加斑块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老年人斑块比中年人明显增加,60岁以上较50~59岁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
血管斑块是什么?它和血栓、动脉硬化有什么关系?生活中应该如何做,能够让血管斑块变小甚至消除?
血管斑块随年龄增长,常见形成原因有7种
血管是供应血液的通道,人体全身都布满血管以供应组织和脏器的营养需求。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里的斑块会越来越多,随着这些斑块的增多、增大,就会出现血流不畅的情况,而身体相应的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严重者可能发生坏死,这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健康危害,严重者可能带来死亡。
那么,如何减少这些斑块的形成,如何减少这些斑块带来的危害,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实际上,每个人从15、16岁开始血管就出现斑块了,到了40岁左右,这些斑块变得明显起来,60岁时几乎很少有人没有斑块了。那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需要简单地科普一下其形成的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无疑是动脉内膜胶原蛋白发生硬化,硬化的结果就是造成内膜的损伤,损伤无疑会在动脉内膜上形成细小的裂缝。造成损伤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见的有这7种:压力、酗酒、失眠、垃圾食物、口腔疾病、消化功能下降、糖等等,这些因素会对动脉内膜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损伤。
由于动脉内膜的损伤,动脉硬化形成的第二步开始了:对于动脉内膜损伤进行修补,修补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一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常常被人们称为坏的胆固醇),一是钙。为了将脂质和钙更好地固定在动脉内膜的损伤处,身体会产生纤维组织覆盖在脂质池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纤维帽,斑块由此形成。
斑块过多堵塞血管,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
了解了斑块形成的机理,不难理解其危害。首先随着损伤加剧,斑块越积越多,斑块会向官腔突出,这就造成血管供血不畅造成器官损伤。如心脏供血不畅造成心肌梗死,脑血管供血不畅导致脑中风,主动脉供血不畅导致高血压,肾脏供血不畅导致肾功能受损,眼底血管供应不畅导致失明等等。
还有一点,假如动脉硬化斑块的纤维帽不足,硬化的脂质又比较大,纤维组织不足以将脂质斑块牢牢固定,这些斑块往往易于从动脉内膜上剥离,进入血液之中,这就是血栓形成。
当血栓在血液循环中流到较细的血管的时候,通常会堵住相应的血管造成相应的器官的栓塞,如脑栓塞、肺栓塞、下肢血管栓塞、肾栓塞等等。
预防血管斑块形成,生活中做到这4点
写到这里,相信许多朋友一定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预防斑块的形成和减轻斑块的危害,就此,有如下建议:
其一,补充维生素C。可以肯定地说,动脉内膜需要天然的维生素C,当维生素C不足时,血管内膜的胶原蛋白就会缺乏,这会导致血管内膜硬化,硬化的动脉内膜非常容易损伤,这也是形成动脉硬化的基础。
此外,维生素C参与了人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于减轻各种脂质在动脉内膜的沉着,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具有积极意义。对于维生素C,每日补充剂量非常重要。目前,很多人了解的每日推荐量mg仅仅只是保证不发生坏血酸病的量,从控制慢性炎症的角度来看,维生素C的每日补充量应该至少3-5克。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人们自身压力造成的维生素C的过度的消耗,仅仅通过饮食补充可能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额外的补剂使用就成为必然。
其二,控制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是一种内分泌激素,具有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为机体供应能量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于多余的葡萄糖,胰岛素具有将这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作用。把胰岛素看作是一种增肥的内分泌激素一点不过分。
事实上,过高的胰岛素水平也会加大身体慢性炎症的状况,加大血管内皮的损伤。
血液中高胰岛素水平的诱发因素有很多,也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酗酒、过多的精致碳水化合物(精米精面)的摄取、过多的含糖食物如过于甜的水果、蜂蜜、奶茶、碳酸饮料,过多的反式脂肪酸的摄取如奶油蛋糕、咖啡伴侣、起酥面包、冰激凌、油炸食物等,都会造成身体的炎症状况,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其三,慎重补钙,加大镁和维生素K2的补充。镁可以缓冲钙的沉积,减轻动脉内膜的压力状况,维生素K2具有将组织液、血液中的钙搬运到骨骼之中即减少血管钙化的作用。
对于镁的补充,我比较推荐牛油果,而对于维生素K2我比较推荐蛋*、肉类食物。特别提醒,对于单纯钙加维生素D的产品需要特别警惕,这可能加大动脉硬化的风险。
其四,抗炎食物选择。我们知道,动脉硬化与身体的慢性炎症关系密切,选择抗炎饮食有助于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那么抗炎饮食包括哪些呢?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类:
一、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如鱼尤其是深海鱼、海鲜、海藻油、亚麻籽油等;
二、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尤其强调有机的蔬菜和水果;
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虾、鸡蛋等;
四、发酵的食物如泡茶、豆豉、味噌、酸奶、黑蒜等。
当然,一些补剂如维生素C、辅酶Q10、番茄红素、锌、镁、槲皮素、白藜芦醇等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更多癌症、健康相关知识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