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鹿鸣
联系作者:lumingzhao
pku.edu.cn年的冬天,一个湿冷的早上,我坐在教室里,用笔杵了杵前桌的同学说:年就要到了,我感觉“10”这个数字很有“未来感”。因为小时候读过的科幻故事里,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写着:在X年......
转眼间,我们就要与10年代告别。科幻故事里的瑰丽愿景大多没有实现,人类不得已向前辈们的想象力致歉:让您失望了。
但日子的要素总是在变的,比如你现在所处的地点。人们很难预测十年后自己将身在何处,它的背后是无数个小家对栖息地的选择和迁移,由此组成关于城市化的叙事图景。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上广为首的都市群继续扩张,城郊的独户联结成集镇,打工者们驻扎定居,家乡成为故乡。与此同时,新一批大学生来到城市求学,并努力留下,学子转为游子。人们迁徙,各地徘徊,城乡数字鸿沟扩大,又在某种程度上缩小。
从宏观下降至微观,10年代带来的最公平的变化之一,是让每个人习惯与手机相连。上网从一件需要专程去做的事,变成了无论时空的寻常。与之结成因果的是流量资费的陡然下降,和上网时长的攀升。由此,手机成为了一个新器官,将人脑记不住的数字记忆一一刻录,并为信息更加喷薄的时代做好准备。
信息一旦喷薄,速度最易被感知。年的夏天,我妈带我路过一个书摊,她指着一本畅销书封面上的“偶”字,得意地问我:你知不知道这里的“偶”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我”,这是网络用语。作为“我”的代称,“偶”在00年代的互联网存活了很多年。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年,表达无奈之情的流行词语“伤不起”迅速传播,贯穿全年。人们使用、套用,创作歌曲,乐此不疲。10年代,各种流行词语轮番登场,但生命周期趋于变短。我们习惯了接收最新的内容,要求最快的速度,新鲜出炉的修辞方式也可能成为明日*花。
9年的“”激起了不少水花,但它只是被人们记住了,却未能带来改变。互联网劳工们的内部抗争沦为一厢情愿,因为互联网已经慢不下来了。
越来越快的速度让信息丰盛,人们很容易获得的感受是不再无聊了,但却逃不了焦虑和孤独。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5年)》显示,中国家庭户均规模已降至3人。20年代,这一指标或将明显低于3人。养猫的人增多了,新生的儿童却变少了。人们正在学习的新功课是,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与外界沟通,一个好的中介是跳舞。5年以后的中国互联网,收获了抖音快手两个至宝。这些形似拍灰、捣蒜、跺脚的运动方式很难被归属到任何一种舞种,因为没有一个现有舞种以十几秒的长度和几个简单动作作为组成单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是一种新的“民族舞”,构成了10年代末乃至20年代初的身体寓言。数千万人上传自己的舞蹈动作,搭配“魔性”的音乐,陷入连绵不绝的狂欢里,足以忘掉推送算法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窥伺。
人们都说现在已经是智能时代,算法和人工智能最急不可耐的,是告诉你什么事情在发生变化。但有些事是很难变的,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美好的祝愿。
10年代,乔布斯、霍金、李敖、金庸等人相继离世。这些人你不一定了解,甚至未必感到怀念,但他们是公共记忆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中国,每年有一千五百余万人来到人间,有近一千万人与世长辞。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太阳照常升起,提醒你的长大或变老,提醒你凡事都难以永恒。
面对衰老和无常,许愿是一个古老的抗争方案。年的冬天,人们在社交媒体许下的最多愿望是健康。十年过去,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但却增加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猝死”多发,电视上在科普除颤器的使用,呼吁学习扩散、彼此救助;“崩溃”常有,但似乎近几年最多。自媒体把成年人的崩溃时刻做成视频集锦,人们感同身受,眼泪被乘以数倍。
生死并不算人们努力生活的母题,人情才是。因为每一份反复念叨的有关平安、健康的许愿背后,是因为人的舍不得,人的珍重。如果身无牵挂,感受未必会这么强。
9年,也许觉得过得不好,但还是得和它和解。更重要的是彼此爱护,在冬天的时候相拥,等待春天的时候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