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被不断深化中。如今,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本意上真正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僵化或一成不变的。一个人的健康,指身体、心理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1]简单的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协调一致的状态。主要特征是为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愉悦的行为,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具体一点说,即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其合理的需要在得到满足后,致其身心愉悦的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愉快的情绪,活泼的动作,与人相处友善,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环境,个人的智力才能得到发挥和施展。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是否优劣。更甚于直接影响孩子终生,其健康成长和对未来的态度。因此,重视和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每一位家长和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幼儿新入园时出现的焦虑行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刻不容缓。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心理健康一旦在外在因素干扰下,将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在每一年的九月份,许多的幼儿园都会迎来一大批新入园的幼儿。在这大批幼儿中,年龄分布一般是在3至6岁左右。刚入园的幼儿往往更多的是不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尤其是2、3岁的托小班孩子。幼儿离开习惯的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对于他们来说,面对幼儿园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集体,以及集体中的种种要求、限制规定,他们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害怕,继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于是哭闹,试图逃跑,不愿意入园,不肯吃饭,自我封闭,脾气暴躁,性格专横霸道,行为散漫等等情况便很自然的出现了。
(一)、出现的焦虑行为
新入园的幼儿易出现的问题有:
1.哭泣。分为三个阶段:整天哭;偶尔哭;早晚哭。整天哭,一般表现在入园后的1,2天内,当幼儿面对陌生的幼儿园,陌生的老师同学,出现恐惧的心理,就会一直的哭。偶尔哭,当幼儿基本上已经接受了并适应幼儿园的各项生活和学习活动了,但受其他哭泣幼儿的影响,偶尔也会跟着哭一小会。早晚接送哭,幼儿已经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情绪也基本稳定了,但就是在早晚接送的时候会哭。
2.恋物。此类幼儿通常会从家中带来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如被子,玩具等。他们会一直拿在手上不愿意放开,在老师的制止下,会以哭闹的方式来反抗。
3恐惧,紧张。这一类幼儿通常是不爱发言,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事,受到批评。
4.拒食。这类幼儿常常以拒食的激烈方式进行反抗。挑食或吃的很少,当老师要求他们进食时,他们会以大哭大闹来表现他们的不满,以及想家的情绪。
5.入睡困难。有的幼儿在家有午睡习惯,但在幼儿园却总是难以入睡或拒绝入睡。
6.说梦话,惊醒。这类幼儿愿意入睡,但是在入睡后,常会说梦话,如:“我不要上学”“我要回家”等,有时则会惊醒。
7.尿床。不少的幼儿在幼儿园午睡后尿床。
8.撒谎。谎称自己不舒服生病的借口逃避上幼儿园,或跟父母谎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欺负。
9.不收拾玩具,不会交往,抢东西等现象。
案例:欣欣已经入园有一个多星期了,但每天妈妈送她上学的时候,她还是拽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哭着闹着不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就想着回家找妈妈,与老师交流少,生活自理能力差,经常会尿裤子。
(二)、产生的原因
在幼儿入园容易出现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是综上所述的一般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对家长的方高度依赖。
从心里学角度来看,幼儿打从出生,便逐渐发展和形成对父母的依恋。依恋的对象会被幼儿所信任和依赖,让幼儿有安全感。在陌生环境中,一旦依恋对象离开了幼儿的视线,幼儿会感到极度不安,从而就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焦急,不安,哭闹等现象行为,就如上示案例一样的表现一样,这种心里学上称之为“分离焦虑症”,幼儿对依恋对象的依赖程度越高,则分离焦虑的程度也会越严重。[2]
2.陌生的环境。
对幼儿来说,家是安全自由的,可依赖的生活环境,但在入园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陌生的限制要求打破了幼儿原来的生活环境,与自己原先的生活环境存在差距,幼儿的心理安全天平不平衡了,幼儿感到紧张,害怕,便以哭闹打闹的方式宣泄。[3]
3.心理防范的机制
入园前,某些幼儿因为父母在生活上的一切帮助致其生活自理能力差。来到了幼儿园,他们就要开始学习独立,接触社会。幼儿要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一系列行为。面对遇到的困难,压力,幼儿急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5]
三、幼儿焦虑行为的解决对策
而父母和教师在面对儿童所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应该要做出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一)做好入托准备
不同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环境,总会让孩子产生不适应感,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做好入托准备。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去一个新的地方,那有老师,还有跟你差不多大小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游戏,一起学本领。那个地方叫做幼儿园,在那里你能交到很多朋友,会玩得很开心。”切记不可吓唬幼儿说:“你不听话我就送你去幼儿园。”久而久之,幼儿在心理就会形成对幼儿园的未知和恐惧,甚至开始抵触幼儿园。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学习本领,交朋友的好地方。
家长教给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为孩子安排好一日的活动。空闲时间可以带幼儿去幼儿园参观参观,增进幼儿对幼儿园的了解与兴趣。
家长教会孩子主动交朋友,有了朋友就不觉得在幼儿园孤单了。
老师则要在课室和午睡室的布置多下功夫,让幼儿既感觉到家的温暖,也对新环境产生好奇感。温馨可爱,新奇有趣的环境会给幼儿视觉带来直接的情绪影响。玩具也尽可能的准备充足,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幼儿从幼儿园回来后,家长可以和幼儿交流:“幼儿园好不好玩?有没有和老师小朋友讲话?今天都在幼儿园玩了什么?讲给妈妈听听。”等提问的聊天方式。还可以说:“我们宝宝明天还去幼儿园好不好,如果你不去,老师和小朋友会很想你的。”
老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入园之初的活动。幼儿刚入园时,教师可让家长陪在身边,有家长的陪伴,幼儿会有安全感从而去探索身边的新鲜事物,愿意尝试与人交往,这时教师可以小伙伴的身份接近幼儿,用亲切温柔的语言打动幼儿,还可以适当和幼儿做些互动,如:一起游戏,播放一些轻松的歌曲,教他们简单的动作,甚至可以与幼儿讲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使幼儿对家长的依恋逐渐转移,进一步建造师幼的良好关系。
有的幼儿在刚入园时会被新奇好玩的事物吸引,而暂时忽略与父母的分离。等到回过神来时,不见了父母,便会哇哇大哭。这时,教师适当的抱抱幼儿、哄哄和安慰是一种良好沟通桥梁。教师的关心、爱抚会和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幼儿会把教师当作陌生环境的保护者。
孩子的情绪是相互“传染”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影响,因而入园当天常出现“这边结束那边开始”,哭声此起彼伏的情况。教师可通过暂时将哭闹严重的孩子带离活动室,经哄劝,待其情绪稍微平定后再回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
当然,以大带小也是减轻初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家园合作
幼儿刚入园会有一段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发现问题及时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例如:一个叫明明的小男孩,每天早上来幼儿园时,都会哭闹一番,拒绝进食,孩子的父母觉得心疼,哄劝一番不果,便将孩子带回。如此来回,折腾了好几天,家长也感觉筋疲力尽了。后来老师告诉家长,索性狠心,送来即走。慢慢地,孩子情绪稳定了,开始愿意来幼儿园了。原来孩子是用哭的“武器”来留住家长,后来发现家长不再受“威胁”,没办法后,开始选择与小朋友交往。一个星期下来,明明已能高兴地上幼儿园了。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老师、家长与明明的多次谈话。家长要用行动告诉孩子,爸妈要工作,必须要走,而他需要学习,必须上幼儿园,同时爸妈每天都会来园接孩子回家的。老师可以用新奇的事物转移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总之,幼儿对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粗浅谈了综上所述的几点,不足为鉴,我们要知道适应不是瞬间完成的,作为教师和家长都要有充分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度过这一阶段。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影响也是很大的。
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