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儿歌×档案
记忆的保存与再造
·3·21
世界儿歌日
什么是世界儿歌日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那就是“世界儿歌日”。
故事要从时值冷战高峰的年说起,战火纷飞中诗歌班的孩子们却还是童真地唱着心爱的歌曲,出于关爱儿童、缔造和平、消灭战争、建设家园的人道主义追求,比利时国际诗歌会倡议设立“儿歌日”。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其确立为国际性节日:由13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在3月21日——春分,举行庆祝活动。
我国从年开始,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庆祝“世界儿歌日”,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它的普及程度仍然很低。
据光明网的报道,年,国内儿童绘本零售规模约为58亿元人民币,其后仍在迅速增长。但儿歌的创作、传播、销售却几乎没有记录。同时,儿歌创作显然也没能搭上整个音乐市场发展的快车。
儿歌创作与儿歌文化的相对“落寞”难道是因为我国没有优秀的儿歌作品吗?
当然不是的,从《小白船》到《丢手绢》;从《让我们荡起双桨》到《娃哈哈》,相信这些歌曲你肯定都不陌生。
然而,现在的孩子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儿歌吗?还会唱从前的儿歌吗?还知道那些儿歌背后的故事吗?我们又该如何促进儿歌的健康发展呢?
面对这些提问,作为档案er,你可以很自豪地宣布:儿歌档案的建设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些空白。
儿歌档案
·基础资料库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的音乐遗产通常都是口耳相传,这给音乐遗产的保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儿歌其实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国已经在传统音乐的保存上进行了很好的尝试。早在20世纪中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杨荫浏的一系列民间音乐采访,成为该所田野工作的开端,为音乐档案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样是在这一时期,音乐研究所开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全国各地民间乐种的线索。此后,资料采录和收集工作全面铺开。由于收录了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的记忆”项目,并被列入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年4月2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建设的“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平台通过“资源”“专题”和“专栏”进行全方位展示和发布。平台具有明确的学术档案性质,为确保资源原始信息的完整,平台在呈现元数据著录信息的同时,尽可能附以数字化原始记录单,以备查考。
这为建设儿歌数字档案库提供了很好的示例。我国疆域辽阔,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而儿歌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很少会出现在正式的文书记录中,也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将民间丰富多彩的儿歌进行固化保存。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为儿歌数字档案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技术基础,另外,现在收集的传统音乐档案中就分散着不少民族儿歌,如果能将这部分内容归类管理展示将事半功倍。
·文化传承
与儿童文艺发展的支撑
除了曲调,传统儿歌背后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故事,这些文化内涵正是二次创作重要的素材。而档案作为一种逻辑严密、保管有序的信息资源组织形式能够将相应曲调与故事统筹管理,使得零散的信息能够转化成为文化传承与儿童文艺发展的支撑。如广东传统儿歌《月光光照地堂》是清末民初时,西关地区街头巷尾流传的传统儿歌,曲调温柔却又带点伤感,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收集到的“广府版”月光光有35个之多。荔湾、越秀、海珠、花都等地区都各不相同。这些版本虽然都以“月光光,照地堂”开头,但有的以“食”为主,有的加入了各种动物,有改做摇篮曲温馨动人令人轻松入眠的,有的还包括婚嫁内容。另一首讲述街头小摊无尽心酸的广州歌谣《鸡公榄》,被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用作塑造人物“鸡公福”的重要方式,再次传遍大街小巷。
实践中,广东省也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尝试,但尚未将儿歌档案作为一个独立管理利用的对象。年广州图书馆岭南文化项目“粤动听”声音图书馆向公众亮相,市民和游客可以以全媒体方式收听和观览广州岭南文化精髓。“粤动听”声音图书馆除了有互动全媒体面板外,还有视听设备,供游客和市民现场免费使用。市民和游客来到广州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展示器或者网络收听代表岭南文化精髓的独家音频节目:“古仔”(故事)、粤剧、儿歌、科普栏目、娱乐栏目等,从而全面了解广州旅游和历史文化,形式生动。
当然,儿歌作为大众文化,民众的自主参与至关重要,这一点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实践。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委员会所属机构国家档案馆建设“新加坡声音地图”,邀请公众加入这一项目,共同收录新加坡的声音。
公众可以录制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或被认为代表新加坡独特的声音遗产的声音。选定的声音将被记录下来,并整合到声音地图中,保留给后代新加坡人。目前收集的声音类别主要包括:节日与庆典、方言、自然与野生动物、工作场所,等等。儿歌自然也是重要的声音之一。
“老儿歌”里,麦稻黍栗样样清楚,鸡犬啼鸣好不快活,但对今天的孩子却难以产生吸引力。这不是道理变了,而是角色不再是孩子所熟悉、所共鸣的了。因此,保存那份古老的记忆迫在眉睫,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与曲调,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需要汇集成群才更可能发挥价值;在市场经济下未受到重视的儿歌,或许更要建档保存以构建一定的基础,先保留才有重焕生机的可能。
-END-
作者:王亦婷(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