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冰清通讯员方序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为血液流动源源不断提供动力,把血液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大二院*委书记、王建安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患者群体庞大,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创介入技术创新应用于临床,很多原本要开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一根导管,就能解决诸多心脏顽疾。
比如说,心门“年久失修”,心脏瓣膜团队不开胸也能换瓣;心脏老了、心脏起搏团队安装起搏器能给它“充充电”;冠脉堵住了,心脏介入诊疗团队运用冠脉支架植入术开通冠脉;在心脏跳动不规律的时候,心律失常诊疗团队用射频消融将不规则的心律变得规则。左心耳封堵防止血栓的脱落,使脑梗风险直线下降。
心脏瓣膜疾病:心门“年久失修”,不开胸也能换瓣
心脏就像一栋房子,它有四个房间,房间的“门”称为瓣膜。它们会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而规律开关,以便让血流在合适的时机流往合适的位置,胸闷、气急、乏力、下肢水肿等严重症状的出现,很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心门”出现了问题。为了守护千万患者的健康,浙大二院心脏瓣膜团队在国内最早一批开展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历经近8年的沉淀,瓣膜团队累积了上千例TAVR手术经验,成为国内开展手术量最大的单中心之一。该中心实地指导我国27省近家医学中心以及欧洲、南美和亚太4个国家7大中心(包括希波克拉底心脏中心)的手术,推行国际领先的早期康复和早期出院计划,超过50%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4小时下地活动、术后第2天即可出院;超过80%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患者术后3天即可出院。
冠脉堵塞:抵达病变血管,打开生命通路
心脏上有三条大动脉叫冠状动脉,它负责给心肌输送血液提供养分,冠状动脉狭窄引发的疾病,就是冠心病。当冠状动脉突发完全堵塞时就会引发心梗甚至猝死。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心血管介入诊疗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的传统优势,其中冠脉亚专科名列前茅:平均每年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近台,其中复杂病变手术占大部分,手术量居全省第一。主持并参与10余项冠脉相关临床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积极研发冠脉新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如AccuFFRct、AccuFFRangio、AccuFFRIVUS和AccuIMR,从传统影像诊断手段挖掘冠脉功能学信息,有效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研发第一代及第二代药物涂层球囊,实现冠脉介入无植入,引进新技术如准分子激光冠脉斑块销蚀术(ELCA)、“血管内冲击波”钙化处理技术(IVL)及Impella等,为广大冠脉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心动过缓、心衰:心脏老了、累了,需要给它“充充电”
心脏就像一台泵,时刻不停地把血液泵入血管,为全身脏器供血。如果心脏跳得太慢了,泵血就少了,会导致各脏器供血不足,因此出现全身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如果心脏停跳超过5秒以上,就可能引起晕厥,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下降甚至猝死。
当心脏老了、累了,我们需要及时给它“充充电”——临床上的做法就是安装起搏器。浙大二院起搏器亚专科在国内名列前茅,年起搏器包括CRT-D手术总量全国领先。积极开展和推广起搏器植入新技术,年11月23日成功植入浙江省首例无导线起搏器Micra,开启浙江省“无导线”起搏器时代。在激光电极拔除、CRT-D植入等技术亦走在全国前列。
房颤、心脏跳动不规律:微创封堵脱落的血栓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2%,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据统计,中国房颤患者人数超过千万,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以上。而房颤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比例达到40-50%,我国每年因房颤导致卒中的患者约万,给社会、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房颤级别的加重,病灶的数量和范围会增加。房颤长期存在,使心房的收缩功能不同步更容易形成血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尤其以脑栓塞最为常见。同时,患者出现心衰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对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浙大二院心律失常亚专科是全国首批房颤中心、心源性卒中中心、首批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基地、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近5年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左心耳封堵等共1万余例,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增长率10~15%。其中复杂心律失常的磁导航消融0余例,左心耳封堵术余例,左心耳封堵、复杂心律失常的三维标测及磁导航消融为特色技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