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的PICA近端动脉瘤少见、形态各异且治疗困难,而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有效和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
————摘自文章章节
01研究背景
PICA动脉瘤发生率低,大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5%-3.0%,多数起源于椎动脉和PICA交界处以及PICA近端。由于此处PICA、延髓、后组颅神经(IX~XII)及重要血管穿支的关系密切,同时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影响手术入路,这造成急性期直接开颅夹闭比较困难。因此,弹簧圈栓塞成为急性破裂PICA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弹簧圈栓塞也不总是容易便捷。当载瘤动脉和动脉瘤颈关系复杂时,也会导致栓塞失败。因此,需要采用多种血管内技术从而实现成功栓塞。韩国岭南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的JonghoonKim等总结了十年来单中心的破裂PICA近端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经验和技术陷阱,将结果发表在年9月的《WorldNeurosurgery》上。
02研究方法
作者收集了从年1月到年12月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1例为PICA动脉瘤(2.92%,41/)。其中27例诊断为PICA近端动脉瘤:15例行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因来院时神经功能差未行手术治疗,4例行了手术夹闭。表1评估了15例患者弹簧圈栓塞相关并发症、神经功能缺失和临床结果。
表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
03研究结果
1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26~85岁(47.20±14.86岁),来院时12例头痛,2例昏迷,1例嗜睡。Hunt-Hess1级2例,2级11例,3级1例,4级1例。平均动脉瘤大小为4.13±1.62mm。所有患者均在破裂当天立即在全麻或局麻下进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9例行单微导管动脉瘤栓塞术(图1和2),4例行双微导管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图3),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图4)。
图1.同侧入路单导管技术单纯栓塞PICA近端动脉瘤
图2.对侧入路单导管技术单纯栓塞PICA近端动脉瘤
图3.双导管技术单纯栓塞PICA近端动脉瘤
图4.载瘤动脉闭塞治疗PICA近端动脉瘤
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10例完全栓塞(66.7%,10/15)。5例患者不完全栓塞(瘤颈残余4例,瘤体残余1例),急性期无再出血,其中2例复发,进一步行手术夹闭;12个月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图5)。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20%):血栓栓塞并发症2例,术中破裂1例(图6)。1例85岁女性发生非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性肺炎导致死亡)。12个月临床预后良好,15例患者中12例(80%)GOS评分为4或5分。
图5.PICA近端动脉瘤栓塞后复发行动脉瘤夹闭
图6.双导管栓塞PICA近端动脉瘤导致双侧小脑多发梗死并发症。
作者认为,动脉瘤可发生在PICA任何节段,其中破裂的PICA近端动脉瘤更难治疗。这是由于PICA通常在脑干和后组颅神经之间复杂迂曲走形,同时很多供应脑干的重要穿支主要来自PICA近端。由于这些解剖学上的限制,同时急性期蛛网膜下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血肿,这使得外科夹闭相对困难。鉴于PICA近端动脉瘤栓塞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破裂的PICA近端动脉瘤的首次治疗正从手术夹闭向血管内栓塞转变。尽管栓塞术后有复发可能,但在早期随访没有发生再出血。因此即使动脉瘤复发,由于动脉瘤未破裂,再次治疗风险相对较低。总之,破裂的PICA近端动脉瘤少见、形态各异且治疗困难,而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有效和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
组稿
张颖影主治
医院
编译
常晓赞博士
医院
审校
陈骅教授
医院
终审
刘建民教授
医院卒中中心
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
Pipeline治疗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动脉瘤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多中心经验
低剖面可视性支架(LVIS)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单中心研究
文章编译、病例分享、手术转播、会议直播、商务合作等事宜,
请联系,
投稿邮箱:neuro_interven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