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脑血管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已显示了其充分的可行性及充满前景的治疗效果。然而,几项重要的临床试验入组的患者几乎都为超急性起病型卒中。另一方面,症状性亚急性-慢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是造成患者死亡、不良临床预后以及高卒中再发率的重要的预测因素。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症状性脑动脉闭塞合并慢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大大促使继发卒中的发生。多项研究均证实在大剂量药物治疗后,此类患者依然无法避免症状的反复。但对于颅内血管亚急性-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我们仍知之甚少。来自韩国Ansan医院的SangHunLee教授团队分析了亚急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再通治疗,并与急性卒中血管内再通进行对比,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发表在年9月的JNIS杂志上。
研究回顾分析了自年1月至年12月,Asan医学中心急诊收入的颅内或颅外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闭塞血管通过MRA、CTA或经股动脉血管造影确诊。患者根据起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长短分为,急性(起病至股动脉穿刺≤6小时)或亚急性(起病至股动脉穿刺>6小时)。卒中严重程度根据NIHSS评分、入院及出院时mRS进行评估,卒中分型采用TOAST标准。入组标准包括:1以缺血性卒中或TIA急诊入院2MRI/MRA或CTA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并证实闭塞血管为责任血管3影像证实的小至中等的早期核心梗死区,即平扫CT的ASPECTS评分>7分或初次MRI的DWI/PWI不匹配4患者接受了经股动脉的血管内造影及机械再通治疗。排除标准为初次股动脉造影提示血管自发再通、未能施行血管内治疗或再通不完全者。
研究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去匹配亚急性再通与急性再通的患者,来限制干扰因素的潜在影响。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来建立的倾向性评分综合了以下方面,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是否吸烟、是否酗酒、是否有高脂血症、是否有既往吸烟史、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初始NIHSS和mRS评分。
主要观察结果为出院时mRS评分。临床及影像观察结果包括死亡率、出院时NIHSS、起病至动脉内治疗时间、颅内出血事件、术后梗死范围扩大、随访MRI或CT新检出的梗死及高信号急性再灌注标记物(HARM)。并将这些参数进行组间对比。
根据结果,共有98位患者满足入选标准,急性与亚急性再通组各有49位患者。卒中起病至穿刺时间,在急性再通组为±65min,亚急性再通组为±min。急性再通组初始NIHSS及mRS评分,显著高于亚急性再通组(P<0.及P=0.)。椎基底动脉系统累及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显著。表1为两组基线特征。
表1为两组基线特征
两组各有32位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后的起病至穿刺时间急性再通组为±55min,亚急性再通组为±min。匹配后后循环受到累及的比例在组间无差异。表2为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情况。
表2为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基线情况
临床及影像结果方面,两组出院时NIHSS、mRS评分及死亡率间无显著差异。根据TOAST标准,LAA及CE的组间构成比也无显著差异。颅内出血、操作后梗死扩大、随访新发梗死病灶及HARM在组间也均无差异。将亚急性再通组分为早期亚急性组(6-24小时)及晚期亚急性组(>24小时)并进行亚组分析,以上参数在组间仍无显著差异。表3为1:1倾向性评分配对后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对比。
表3为1:1倾向性评分配对后两组临床及影像结果对比
该研究提示:对于临床表现不稳定的脑动脉闭塞患者,若影像评估提示核心梗死体积小,在亚急性期给予血管内再通治疗是安全及有效的。
(医院张颖影组稿、编译,医院张永巍副教授审校,《神经介入资讯》主编、医院脑卒中中心兼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终审)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