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介入治疗决策
第五期脑血管病MDT
病例报告
--------------发病
高龄总是家属和患者决定手术与否的一条拦路虎,86的岁数,这虎怕是凶猛有余。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八十六应颐养天年。
年某天,86岁的老张正与隔壁赵老头在棋盘上厮杀的有来有往,不时还夹杂着唾沫星子,面红耳赤。
恰此时,老张已经把赵老头杀的屈居一角,就差一步,“将*”本该顺口而出,86岁的老张发现自己右手上的棋子已经滚落在地,人也歪向一边,坐也坐不稳了,而那句本该应声而出的“将*”只剩微不可闻的“将……”盘绕嘴边。
家属医院,治疗1天后发现症状继续加重,右半身几乎完全瘫痪,吃饭喝水也呛咳得厉害。转诊治疗
患者遂转诊医院卒中中心,即刻完善脑血管造影,造影显示:
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约90%),右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约75%)。
颅脑核磁共振也提示明确的脑梗死病灶。
证实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与脑梗死发生和进展有关,也是老张偏瘫、不能说话、吃饭喝水呛咳的罪魁祸首。
当即,我们脑血管病团队举办MDT,讨论老张这位高龄脑动脉狭窄所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方案。
该患者病情持续进展,脑灌注影像提示有大片缺血区,具有介入手术治疗指征,但年龄太大,手术风险很高,主要包括:
①血管开通后,有可能引脑组织过度灌注,导致脑出血,有生命危险;
②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血栓脱落,引起远端血管堵塞,导致脑梗死进一步加重;
③为了预防过渡灌注综合征,术中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于较低水平,但对侧颈内脉有重度狭窄,有可能引起右侧大脑半球低灌注性脑梗死;
④高龄状态和长期糖尿病所致血管基础较差,术中任何类型的血管意外风险增加。
总而言之,风险高,难度大。
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后,认为病人发病前身体状况好,基于对医生的充分信任,愿意冒险手术。
当日下午,我们卒中中心李永坤主任医师带领的神经介入团队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与“高龄猛虎”博弈的手术。
病情恢复
术后经过近10天的药物和康复治疗,86岁的老张已经能下地行走,可以听懂别人讲话,暂时还是难以顺畅喊出那声“将*”,但老张还是能回到他熟悉的那片棋场,默默下一手无声的“将”。
治疗前后血管影像总结
高龄老人通常血管硬化明显,同时器官功能老化,对于其血管内支架治疗,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具体病情,还要结合病人平时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存在的风险,家属的预期等多重因素,最终制定和实施医生患者都能接受的最佳治疗方案。
医者仁心,护佑健康,不能将高龄老人排除在外。
END
内容:我科研究生徐初川整理
主审:李永坤
审编:方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