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难免出现腰腿疼,但同样的疼痛可能会因不一样的病。比如像患者口述的“腿部怕冷、麻木、疼痛”,很多时候常常被认为“老毛病”,混同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腿疼。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引起的血管狭窄、血栓,造成下肢缺血的症状。有研究表明,在60岁以上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达79.9%,特别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的人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会随之增高。
典型的肢体缺血症状为6P征:pain(疼痛);paresthesia(感觉异常);pallor(苍白);paralysis(麻木);poikilothermia(皮温低);pulselessness(无脉)。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腿疼(一行走就疼,走一段距离后能缓解,疼痛部位主要为腰背部及大腿后侧)不同,血管堵塞引起的腿疼表现为休息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逐渐出现酸困、疼痛,休息后缓解,再行走再出现酸困、疼痛,疼痛部位主要为小腿,同时伴有腿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4期:
第一期:为轻微主诉期,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二期:为间歇性跛行,其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通常表现为小腿肌肉的酸痛,也可以是下肢其他部位的疼痛,患者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疼痛出现的距离越来越短,甚至行走几米就需停下;
第三期:为静息痛期,患者即使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会在睡眠中痛醒,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
第四期:为组织坏死期,脚上即使破了一点也非常不容易愈合,下肢逐渐出现坏死,发生溃疡和坏疽,最终只能截去坏死肢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老年人定期体检,在第二期出现前就及时干预非常关键。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四大杀手;寒冷、潮湿的环境也容易发病,天气变冷,血管收缩,会导致原有病变的加重。在不同的临床期,血管外科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
包括一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如西洛他唑、安步乐克及前列腺素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手术指征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或坏疽。手术方案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斑块旋切、激光消融、普通或药物球囊扩张)是目前首选的一线治疗。
作者简介:
蔡惠
博士,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年获得临床博士学位,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梅奥诊所及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访学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著20余篇,SCI收录10余篇,并获得国家专利2项。现就职于西安医院血管外科,擅长: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的微创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和外科手术;下肢动脉疾病介入和外科手术;腹腔动静脉病的介入及外科治疗。
担任:
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血栓防治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血管与肿瘤学组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
版权所有(大众医学教育、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转载或用于商业目的)
欢迎各位专家及医护人员积极投稿·投稿邮箱:dzyxj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