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度帮助导致孩子不独立,是家庭教育最大失 [复制链接]

1#

综艺节目《变形记》第二期里,有个00后女孩刘思琪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原因是她令人瞠目结舌的表现。

上节目时,她十六岁了,居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她在家里连衣服都不会穿,每次都是妈妈和保姆帮忙,剪脚趾甲由姑姑帮,卷裤脚妈妈帮,最清奇的是,连吃饭都要人喂。她出门必带司机、保姆、助理等一大串人伺候。

1

一个好好的,有手有脚的漂亮姑娘,被养成这样,实在令人唏嘘。

她的例子虽然特殊,却在说明一个道理:过度的宠爱、过度帮助,只会害了孩子。

我们很多父母一定会说,她太夸张了,我们家孩子不会这样,但实际上我们过度帮助孩子的时候,根本不自知。

新买的玩具,孩子不会玩,妈妈说:来,这样玩!然后手把手教会了孩子。

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爸爸说:你会做吗?孩子摇头,爸爸说:来,爸爸教你。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2

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经常不知不觉就出现过度帮助的情况,虽然这些不会让孩子连吃饭穿衣都不会,但事实证明:你越帮助孩子,孩子的能力就越差。

1)过度帮助,使孩子丧失思考力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事情:

两个小男孩都想把沙子装进漏斗里。

其中一个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手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没有泄气,仍一点一点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却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后面这位妈妈让孩子不用走弯路,一下子就能完成得很好,可是,这样的帮助,恰恰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没有亲身去体会,去完成,这件事对他来说,完全没有感悟,也就没有真正的收获。

而父母长此以往的帮助,只会让孩子产生思维惰性,丧失最珍贵的思考力。

思考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一个人能力的标志,可以说,没有思考力,什么成就都很难达成。

所以,父母过度的帮助孩子,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

2)过度帮助,使孩子丧失独立性

看过一个名叫《巨婴》的动画短片,讲诉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男主已经是个成人了,却依然像小时候一样,什么都依赖妈妈。他早上起床光着身子喊一声妈,他妈妈就帮他穿好衣服。他饿了,喊一声妈,他妈妈就把吃的端到他面前,然后还喂到他嘴里。

后来,爸爸去世了,妈妈为了给他买电视里的VR产品,自掏肾脏而死。儿子没有了妈妈以后,再饿了的时候,只能自己去找吃的,然而当他看到空了的碗,空无一物的厨房,最终却选择回到妈妈的肚子里继续当婴儿。因为他实在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了,没有妈妈就活不下去。

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就是在警醒天下父母,过多的帮助孩子,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成为巨婴。

他丧失了本该有的能力,变成了一个一旦离开父母,就一事无成的孩子。《正面管教》一书里说,帮助孩子自立,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真正的为孩子好,应该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即使离开父母也能成为独挡一面的个体,而不是寄生虫。

3)过度帮助,导致孩子不自信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系曾做过一项研究,父母干涉多的孩子常过分挑剔自己,相对不自信。(这里的干涉指帮助)

确实如此。

上个周末,我儿子幼儿园在一个公园里举行班级活动。

老师要求,所有孩子参加1公里的马拉松长跑,获得第一名的孩子有礼物。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起跑线上准备,但有一个孩子却一直扯着妈妈的衣角,不肯上场。老师过去问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不肯。

他说:“我想得第一名。”老师不解,想得第一名,就快点跑啊。可孩子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说,“我想要妈妈和我一起跑,我自己不行。”

言外之意,有妈妈在,他能得第一名,他自己就不行。这是对妈妈的过度信任,还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自信呢?

老师蹲下来,鼓励他:“憨憨自己跑好不好?憨憨很棒的。”可孩子拼命摇头,嘴里嘟囔着:不行,我不要。

很多家长看到憨憨的行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同身受,因为,有的孩子,一到要表演节目,要比赛的时候,都特别抗拒,死活不愿意参加。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打心底里认为,没有爸爸妈妈的参与,他们自己做不好,他们缺乏自信。

3

前斯坦福新生院院长朱莉·利斯科特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父母的过度帮助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我的所有成功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我什么都干不成。在这样的信号诱导下,孩子怎么能够建立自己的信心呢?

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充满自信,父母千万不能过度帮助孩子。

4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体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机会。

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这件事情上一定要做到有分寸。

◆孩子不请求帮忙的时候,尽量袖手旁观

武志红曾说:“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东西,常常导致伤害,并且越爱越容易导致伤害。”所以,为了不给孩子伤害,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爱,在该忽视的时候忽视他们。

比如说,孩子在得到一个新玩具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玩,TA可能默默捣鼓好多遍,还不得章法,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忍住想要上前帮忙的冲动。

想要孩子优秀,就请袖手旁观。

要知道,试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机会,只有在试错中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孩子请求帮忙时,要引导,而不是直接给结果

比如孩子要折飞机,希望妈妈帮忙,这时候妈妈可以引导式的问:飞机是什么样的呀?你试着折一下,看能折成什么样?而不要直接拿过折纸开始动手折,折出一个漂亮的飞机给TA。

前者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后者是直接给结果。长期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会让孩子更独立,更会思考,更有能力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失败时不要气馁

这个世界在有些时候是很公平的,越伟大的事情,越需要坚持和不断的尝试。

就像家喻户晓的超级富豪马云,大家都知道他的事业王国有多成功,但其实他曾经创业4次,失败过3次,是他的不懈坚持才有了阿里巴巴,以及后来的淘宝,支付宝等。

正如李宗盛在歌曲里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孩子自己尝试很多次都失败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别轻言放弃。这次失败了,再坚持一下,或许下次就成功了!

4

育儿是一条艰辛且漫长的道路,父母的爱不能太多,帮的不能太多,鼓励却需要很多。

越想要孩子成功,我们越要控制自己爱的尺度,不能越俎代庖的帮孩子,否则只会起到反效果。

阿德勒说,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小孩子尤为如此。

所以请父母们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从中获得价值,获得收益,获得能力,获得成长。

——END——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